昏暗的夜色中,闪烁着灯光的“湖南省肿瘤医院”牌匾显得格外瞩目。此时已是晚上八点,杨农仍然在问诊室内接诊患者。他穿着一身干净的白大褂和一双略微发旧的老北京布鞋,说话慢条斯理,温文尔雅却不失威严。早八晚八,线上线下问诊、科普短视频录制、学术研究……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对于他来说却是最平常的一天。杨农是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肿瘤内科主任,专注于“肺癌的精准治疗”“胃肠肿瘤靶向治疗”。虽然已经从医近30年,他还是对每一位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,用精湛的医术和负责的态度守护患者健康。
至精至微,用行动获得认可
(资料图片)
杨农的父亲和叔父都曾是军人,在父辈的影响下,医学院毕业那一年他选择携笔从戎,参军入伍,成为一名军医。八年的军旅生活也造就了杨农姓军为民、不怕吃苦的精神。带着军人的严谨与坚韧,2004年杨农转业回到湖南省肿瘤医院,担任内二科主治医师,2012年担任肺胃肠肿瘤内科主任,其间升任副主任医师、主任医师。从肺胃肠肿瘤内科成立那天起,他就一直坚守“患者至上,生命至上”的从医理念。
杨农每周固定两日出专家门诊,高峰时期有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预约,高强度连续性的工作有时也会让杨农的身体吃不消。为了不耽误这些远道而来的患者的病情,杨农会打着吊瓶带着学生们坚持接诊患者。
“我父亲刚入院的时候右上肺有巨大的肿块,伴随着骨转移、肝转移,刚开始到医院的时候走路都走不了只能躺在床上,经过治疗一段时间以后,肿块明显退缩。整体改善非常明显,和正常人生活一样。”每次来随访就诊,这位肺癌晚期2年的患者家属对杨农医生总有道不完的感谢。
“其实医者非常能理解、体会患者的病痛,以及疾病给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创伤,我们一直想通过专业能力,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,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希望。”杨农对记者说道。
心系患者,不负性命相托
医者救人,仁者救心,和蔼可亲而没有架子的杨农主任,是患者最贴心的“亲人”,在杨农心里,治疗并不仅仅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,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,更要关注到患病的人,“双病同治”才是真正为患者考虑。
患者周叔2008年被确诊为肺癌早期,在按部就班的治疗下,病情也已得到控制。然而4年后的一天周叔突然感到腰痛,检查时发现其肿瘤转移到了腰椎,这对于沉浸在康复喜悦中的家庭来说不亚于是晴天霹雳,多方打听下,周叔和家人找到了杨农医生。
“术后已痊愈4年,怎么突然复发了?这就是癌症治疗最棘手的地方,也是我们医生最需要挑战的问题。”杨农为周叔制定了详细、规范、精准、超前的治疗方案,通过规范的局部治疗、精准的基因检测、精准的靶向药物治疗,其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,疼痛消失,周叔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开始恢复工作。
“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一定能战胜癌症,但能打败癌症的人都有着一颗坚毅乐观的心。”治疗期间,杨农不断鼓励周叔和家属,让他们“取下包袱、放平心态”探索这条抗癌之路。10多年的抗癌岁月里,周叔每天就像吃降压药一样吃一粒靶向药,身体和心理都很轻松。
如今周叔已经成了杨农科室的“抗癌明星”,每逢遇到新病友,他都会分享与杨教授相遇并被治愈的故事,周叔还会在微信群里主动与大家分享其运动、休闲的小视频。对于医生来说,这样的时刻已经弥足珍贵,能够以真心换真心,就是支撑他们不断前进和坚守的力量源泉。
苦研学术,创新治疗理念
“肺癌各阶段适合什么样的治疗”“癌症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”新媒体平台上,杨农也在利用空隙时间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进行免费医疗科普,让更多患者和家属了解癌症治疗相关信息,不再“谈癌色变”。
在好大夫等在线问诊平台上,也能看到杨农的头像在不停闪烁,他持续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理念,通过互联网技术,整合患者入院救治产生的信息和数据,从中分析、摸索规律,再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。“我们在省肿瘤医院,患者可能在城市、乡村,也可能在贵州、海南,甚至在国外,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快、更及时、更方便地服务患者,患者在家里就可以和医院对接。”杨农对记者说道。
近年来,杨农团队不断整合技术优势,首次提出互惠/非互惠融合介导ALK(间变性淋巴瘤激酶)融合阳性肺癌靶向耐药的科学现象并制订解决方案,同时在新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创新,采用更具针对性、精准性治疗模式,为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命而努力。
2021年,杨农团队新增发表SCI论文23篇,合计影响因子175分,国家科技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顺利验收;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……经过10年的积累,杨农所在的肺胃肠肿瘤内科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管理超过3000名长期生存的肺癌和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。
从怀揣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到一心为民的科研专家,杨农在人生及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每一步,都蕴含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与努力。时至今日,杨农依旧对自己要求很严格,也许在别人看来,这只是他习以为常的工作,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每一次前行所承载的生命的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