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隔一年多时间,代表着一份温情的“代用面”是否还在继续?程亚娟的小店生意是否红火?《辽沈晚报》创刊三十周年之际,记者再次走进了程亚娟的小店,感受到的是,小店忙碌不变,温暖依旧。
(资料图)
“如果你在沈阳没有收入或遇到困难,你可以来这儿,告诉本店人员,来份‘单人套餐’,吃完直接走就行,不用客气。”在沈阳鲁迅儿童公园十五纬路附近,程亚娟的小店门玻璃上,“免费吃饭”的启事从白色换成了红色,并且多了几行字,“只希望在以后您有能力的日子里,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,把爱传递,谢谢!”
程亚娟小店的“代用面”至今已经坚持了3年多的时间。这3年的时间里,记者看到,《辽沈晚报》的报道还张贴在店内的墙上,同时还有许多“爱心人士”捐助“代用面”的小奖状。相比2021年,奖状又多了许多。
程亚娟告诉记者,每一位爱心捐助者的善举都被写到了奖状上,因此每一个奖状都是一个小故事,“很多人都是看到《辽沈晚报》之后来的,故意吃饭多给钱,除了餐费之外,剩下的就是捐助。”
“Ivy(女孩)存100元”“李先生200-142+58元(存)”有些人捐助之后也不愿意留下名字,但程亚娟都将他们记录在了奖状上。
“马丽莎”“黄婷婷”“贾清岩”“郎君”……记者还在墙上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,这4个人都是普通的公交车司机。
2022年,辽沈晚报推出了由省精神文明办组织、辽沈晚报协办的百万志愿者圆百万“微心愿”活动,沈阳客运集团通利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58路公交车队的4名公交车司机积极响应,向程亚娟的小店捐助了48碗爱心面,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。
还有一个奖状上写着“一位帅哥给我送来30斤小米,我熬粥喝了,我存了150元。”程亚娟说,除了捐钱,捐物的情况也有,为了让这些物资都能够有效利用不浪费,自己就按照想法合理支配,但会折算成金额,计算到捐助当中,“绝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。”
程亚娟说,她会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。
记者到程亚娟的店里采访,特意选在下午3点钟,因为这个时间应该是店里客人最少的时间。店里已经有三名中年女子正在穿串。
一位大姐热情地去后厨将程亚娟喊了出来,她戴着口罩,系着围裙,“稍等我一下,正在摊鸡蛋饼呢。”
今年50岁的程亚娟是正宗的陕西岐山人,本来是一名护士,随丈夫来到沈阳生活已经20多年,已经算是半个东北人。夫妻俩经营小店的特色就是陕西小吃,臊子面、肉夹馍、甑糕都是程亚娟店里的特色小吃。
被《辽沈晚报》报道之后,程亚娟店里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,80多平方米的小店没有扩大,但是食客络绎不绝,“一天能接待两百多人。”
很多人会问,“买卖好了,老板会不会飘了?”程亚娟说,无论被大家知道之前还是之后,自己和丈夫一直保持着原来的生活轨迹,丝毫没有改变。
每天上午10点钟到店,11点钟开门,这中间的一个小时里,程亚娟要亲自进行一切的准备工作,调汤、烀肉、生炭、摆桌,每一样都忙碌而有序。
店里还经营烤串,“烤串是我来沈阳以后学的,没啥特殊技巧,主打就是实在。”程亚娟说,肉好、新鲜、块大就是自己卖烤串的特点,“一天得卖800多串,人手实在不够,就得雇小时工帮忙。”
从上午到店,程亚娟要忙到第二天凌晨的2点多,“咱们做的就是小餐饮,凭的就是手艺和力气。赚的每一分钱踏实,就是快乐。”
插图/王晨同
当年,经过《辽沈晚报》的报道,程亚娟和她的小店火了。多家同城、异地以及中央级媒体对其进行了接力报道,程亚娟的事迹还被新华社关注。
这下程亚娟犯愁了,“来吃‘代用面’的人不多,但是捐钱的人突然就多了,压力也变大了。”
墙上的一张便签写道,“追出二里地的大姐,不留电话,不让拍照,年龄大概60岁左右。买了肉夹馍给了50元,特意打车过来的,存了26元,好像是住和平广场附近,说她以后还会来。”
程亚娟说,“代用面”会一直坚持做下去,但是小店已经不接受爱心人的捐助,“本来是自己想力所能及帮帮别人,没想到被报道后,顾客都认为我家可以存‘代用面’”,程亚娟说 “我现在就想拜托大家,别再捐钱了!如果非要来支持我,就来咱家吃面。”
“每个人都有难的时候,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。正好他们需要帮助,正好我能帮他们,那我就帮一下。”程亚娟说,2022年4月23日辽沈晚报《17天送出960份“爱心面”》的报道对她来说不单单是一种表扬,更是一种鼓励。
程亚娟认为,小店的生意一天天变好,这与被报道后大家的支持分不开,自己应该在能力范围内,更多地回馈给社会。
程亚娟的小店靠近东北大学,而她又用爱心温暖了许多不能回家的孩子。春节期间,她发起了“欢迎陕西孩子一起过年”的行动。
“陕西人逢年过节吃面是大事,咱们陕西人最愿意吃臊子面,逢年过节都会吃。所以我提供免费的臊子面给孩子们,让他们在沈阳也能找到归属感。”程亚娟在今年春节之前建起了一个微信群,里面有东北大学的陕西大学生,也有社会上过年不能回家的陕西老乡。
“大概十多个人,就在我这个小店过的春节。”程亚娟说,这样做是给在沈阳的老乡一点温暖,让他们在异乡也能吃到家乡味道,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温暖,“大家一起过了两天春节,很热闹很开心。”
其中一个陕西学生让程亚娟很记挂,那孩子的哥哥也在沈阳,是一名消防员,“之前过节他都是去哥哥那,但总去也不是很方便。”
程亚娟特意将这孩子叫来过年,“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太好,临走我还给了他200元的‘压岁钱’。”
“沈阳是一座温暖的城市,《辽沈晚报》更是一份有温度的报纸。”程亚娟说,自己通过区区一碗面帮助别人只是“举手之劳”,而通过《辽沈晚报》的报道,有那么多的沈阳人愿意参与进来,“这就是沈阳的城市温暖,更是沈阳人的热情。”
程亚娟说,大家也用爱心温暖了自己,给了自己鼓励。所以“代用面”会一直坚持下去,“《辽沈晚报》正是这份温暖的传递者,我希望也能够与《辽沈晚报》一起努力,初心不变,帮助更多的人。”
程亚娟,沈阳玖玖串品美食屋女店主,一位在沈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陕西人。
她是辽沈晚报的“老朋友”,她的故事曾多次登上《辽沈晚报》的头版。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,《辽沈晚报》报道《如果遇到困难 请悄悄告诉我》,讲述了程亚娟的小店推出“代用面”, 可以为遇到困难的人免费提供一份单人套餐……
来源:辽沈晚报记者 吕洋 文并摄
编辑:崔陶然
上一篇 : 四川凉山西昌市法学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